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硕博招聘 > 高校博士招聘 > 福建中医药大学2024年招聘博士后简章

福建中医药大学2024年招聘博士后简章

2024-05-17 08:49:48
博士研究生招聘网

我校2024年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福建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创办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两次入选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是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和中医博士专业学位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9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项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有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学科入选福建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主干学科,5个学科入选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ESI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行列。

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拥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教授)、1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3名国医大师、5名全国名中医、3名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4名青年岐黄学者、2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6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名),1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人;拥有一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和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优秀教师等,1支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有2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研究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省级大数据研究所,2个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闽澳科技合作基地,4个省科协优秀科普教育基地,14个省级各类实验室、基地及中心。我校先后有826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省市等各级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1项。近五年来,学校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共承担科研课题近34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0余项,实现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项目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突破。

一、申请条件

(一)有博士学位且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经学校研究通过,上级部门审批,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二)严格控制招收本校同一一级学科、超龄、在职博士后人员,不招收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定向委培、在职人员以及现役军人身份的进站人员需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博士后待遇

(一)经费待遇

1.人事工资关系和个人档案转入我校、全脱产在我校从事研究工作的博士后,其薪酬体系按照“基础年薪+业绩绩效”的模式发放。

2.学校全脱产博士后基础年薪为每年25万。

3.博士后在校期间计算工作年限,全脱产博士后取得的教学科研等业绩可参与进站单位教学科研人员职务业绩奖励分配,享受职务业绩奖励。

4.全脱产博士后成功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福建省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A类)等上级项目,若文件中明确规定该项目资助经费含有博士后日常经费(可用于博士后工资支出),可在校内基础年薪的基础上叠加享受。在职博士后成功申请上级项目,若文件中明确规定该项目资助经费含有博士后日常经费(可用于博士后工资支出),可由流动站按照上级博士后管理部门相关规定按月发放。

5.企事业单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学校联合招收的博士后,其工资、住房和其他相关待遇由企事业单位负责。

6.外籍博士后的工资待遇与国内博士后相同,学校为其购买在站两年期间的社会保险,外籍博士后自行负责国际旅费、探亲等其他费用。

(二)住宿待遇

博士后在站期间可免费申请租住一套博士后宿舍。进站报到后,博士后可持校博管办审核的材料到后勤管理处办理入住相关手续。

(三)职称评定

博士后人员进站工作期间,可根据全国博管会《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和任职的原则意见》并结合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相关文件政策参评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四)户口迁移

1.博士后人员进站,只办理本人户口迁落手续。

2.在职身份博士后人员(含现役军人、军转干部、定向委培人员)和人事关系(含人事档案、工资、社保)未转入设站单位的博士后人员不予办理户口迁落手续。

三、招聘学科流动站和岗位要求

(一)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流动站简介

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和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建设与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年来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平台,主要有:福建省2011中医健康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中医四诊智能诊疗设备工程研究中心、数字福建中医健康管理大数据研究所,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中医健康服务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福建省中医健康管理企事业人才高地,福建省骨伤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少林骨伤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科研设施方面:拥有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占地4000m2,科研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下设7个研究平台:四诊信息采集与规范化研究平台、健康状态辨识与数据挖掘研究平台、证的遗传学基础研究平台、细胞证候信息研究平台、骨伤修复与重建实验平台、中医康复技术与设备研发实验平台、中医疗效与循证评价实验平台。目前累计研究经费3000多万元。流动站引进了日本和新加坡的海外合作导师,同时和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开展密切合作。流动站为博士后培养提供设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全面保障。

2.招收方向

项目名称

项目简介

专业要求

中医临床评价方法学构建与示范研究

本项目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基于科学研究设计规范,构建测评技术和数据平台,创建符合中医个体化诊疗特点、临床可实施的疗效评价方法学体系,具有较好前期研究基础,和应用前景。

各需引进博士后1人,要求:

1.具有医学、中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2.年龄一般要求在40岁以下,身体健康。

3.具备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条件。

慢性病中医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随着社会变迁,慢性病渐成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也日益成为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中医学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在慢性病防治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本项结合以往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慢性病的相关研究,研究条件良好,可持续发展性强。

肠道菌群移植、微生态药物、大数据分析研究

本方向与承葛医药集团联合培养。该集团是一家集研发、智造、销售、服务于一体,业务领域横跨微生态健康、微生态诊断、微生态治疗、微生态药物和微生态医疗大数据挖掘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近10000平米的菌群研发实验室,在研8条活菌药物研发管线,累计取得近200项知识产权和110项商标。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和发展机会。

 

1.生物学、医学、药学、微生物组学等相关专业或领域的研究背景。

2.获得海内外知名高校或院所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一般不超过3年,年龄在35岁以下。

3.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过SCI2区以上学术论文至少1篇。

4.热爱科研,能够熟练地应用英文,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具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省市各类科研项目撰写经验。

 

慢性筋骨伤损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慢性筋骨伤损疾病以“筋骨失调”为主要病机,中医骨伤治疗慢性筋骨伤损疾病以“筋骨并重”为主要治则,针对不同慢性筋骨伤损疾病给予相应的手法治疗及功法锻炼,理筋整骨、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内外兼顾,恢复筋骨协调状态,同时注重内在调理肝肾、强筋健骨,达到促进筋骨修复与平衡的作用。本项目结合以往的基础,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开展慢性筋骨伤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相关研究,研究条件良好,可持续发展性强。

1.具有医学、中医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或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且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

2.具备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条件。

高尿酸血症、痛风、代谢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痛风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影响国人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中医药防治代谢性疾病具有整体、动态调节的优势,其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及推广。本项目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从高尿酸血症、痛风分期诊疗方案的构建、疗效的循证评价研究、分期治疗的作用机制、中药新药及药食两用药物的开发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可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二)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流动站简介

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开展建设与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是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福建省“双一流”主干学科)建设单位,该学科在第四轮、第五轮学科评估均居于全国中上水平,在软科和校友会2023年学科排名中均位居全国第4名,拥有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福建省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心血管慢病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重点实验室、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实验室以及三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依托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建有实验面积约1万平方米,30万以上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01台(件),仪器设备总值超2亿多元,设有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平台、动物影像与形态学平台、药物分析与测试平台、实验动物平台、多学科远程协同科研平台等,能够满足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的需要。

本站“身心协同康复研究”项目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产业研究院开展。康复产业研究院拥有康复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研究中心、教育部康复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思维活跃、团结协作、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已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2.招收方向

项目名称

项目简介

专业要求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

现有基础:依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心血管慢病协同创新中心、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及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等平台,在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指导下,凝聚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知识、年龄及职称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风端正、思维活跃的导师队伍。已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研发目标:1.基于陈可冀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学术思想,系统开展高血压病不同证候分布特征、演变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2.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3.系统开展创新中药清达颗粒等确有疗效方药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的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医学大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材料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化工与制药类、生物工程类

身心协同康复研究

现有基础:依托康复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研究中心、教育部康复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思维活跃、团结协作、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已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研发目标:围绕慢性病与增龄导致的身心功能障碍,探索躯体功能障碍与精神心理障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机制,创新身心协同康复技术方案。

医学、中医学相关专业

中西医结合骨与关节疾病研究

现有基础:在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指导下,形成独具清宫用药特点特色、体现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具有防治骨关节疾病的清宫“荣筋三方”。依托于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老年性疾病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实验室及细胞生物学、中药药理、中药生药学等三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风端正、思维活跃的科研团队,已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

研发目标: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与关节疾病的分子机制与药效靶点。

医学、中医学相关专业

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研究

现有基础:依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及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等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大肠癌等常见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研究体系及高通量基因差异表达、功能筛选体系,系统开展了大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清热解毒类中药、闽产特色中成药、创新中药的防治恶性肿瘤的药效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

研发目标:1.常见恶性肿瘤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2.确有疗效方药防治常见恶性肿瘤的药效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医学大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材料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化工与制药类、生物工程类

四、招聘流程和联系方式

本着“公开招收、严格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地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对报名人员的材料进行初审后,组织有关专家对初审合格者进行面试,择优招收。

1.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系人:朱老师、高老师

联系电话:0591-22861513、0591-22861137

邮箱:24435933@qq.com、563924873@qq.com

2.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联系人:郑老师

联系电话:0591-22861157

邮箱:1184707109@qq.com

3.博管办联系人:谌老师

联系电话:0591-22861261

邮箱:xkb@fjtcm.edu.cn

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上街邱阳路1号,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4年5月10日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www.fjtcm.edu.cn/2024/0511/c1324a96376/page.htm

应聘时请将简历抄送一份到:jiuyeqiao@eol.cn,邮件标题:应聘单位名称、姓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4年招聘博士后
最新职位 更多
相关栏目
院校硕士招聘 更多>
企业硕士招聘 更多>
科研院所硕士招聘 更多>
医疗卫生硕士招聘 更多>
博士招聘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